来源: 发展改革委网站
兴水利、除水患,历来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十二五”时期,中央相继作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污染防治等一系列决策部署,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水利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尽管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相比,目前我国的水安全保障能力还存在不少差距,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等老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的同时,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更加凸显,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特别是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现象的先后影响,2016年我国天气异常,洪涝灾害呈现多年少有的南北并发、多地齐发态势,长江、太湖等流域及部分省份降雨多、洪水大、灾害重,暴露出防洪减灾体系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需要着力补齐小型水利工程和城市排水防涝等“短板”。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为科学谋划做好“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目前,《规划》已报经国务院同意并由三部门联合印发。《规划》紧扣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研究提出了“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政策措施,是指导今后五年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主要框架和内容
《规划》分为三大板块、12章。前言和第一、第二章构成第一板块,主要是介绍规划编制的背景、定位,总结“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成就,分析“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未来五年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三至第十章构成第二板块,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城市供水和排涝防洪能力、进一步夯实农村水利基础、加强水生态治理与保护、优化流域区域水利发展布局、全面强化依法治水科技兴水等8个方面全面谋划了“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构成第三板块,分别为环境影响评价和保障措施。《规划》实施后,可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高水资源配置利用和水土资源保护修复能力。同时,工程建设可能对局部带来一些不利环境影响,要高度重视,依法加强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工程前期工作,强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在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方面,主要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深化前期工作、提高质量效益、凝聚社会力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