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县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8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4-12-20
作者
来源:
县政协提案委
吕胜战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高效科研技术团队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推动企业加入省市仪器共享平台,助力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研发
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科研设施和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促进研发活动覆盖率快速提升,河南省科技厅和安阳市科技局分别于2018年和2022年建立了省、市科研设施和一体共享服务平台实行统一的网络平台管理。依托数字化科技创新网络服务平台,将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和仪器纳入平台管理,逐步实现国家网和省网、市网以及重点高校、企业科研设施和仪器管理平台“四网”无缝对接,实现拥有者与使用者的互联互通。企业可以通过科研设施和仪器服务共享平台寻找合适的仪器完成相应的试验及检测,并可根据实际发生的费用享受相应的补贴。
二、推动滑县科创院建设,打造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一是在全市成立安阳市科技创新研究院首家县级分院滑县科创院,2023年在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园重新选址重建重塑滑县科创院,力争打造省级一流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目前一楼科技创新展示大厅已建成并投入运行。二是建立了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通过排查筛选,确定科技型企业和科技研发平台创建的重点培育对象,通过引入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的方式指导企业完善研发费用财务归集,申报知识产权,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建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瞪羚”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2024年度第一批次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其中首次申报18家,组织19家企业申报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拟申报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
三、强化技术需求对接,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
一是强化校地合作。滑县人民政府与安阳工学院和郑州轻工业大学分别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与高校在科技项目合作研发、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强化平台建设。完善企业技术需求征集模式,以我市存量产业为根本,搭建人才引进、项目孵化和产业化桥梁,同时结合我市企业融资需求,链接京津创投机构,定期组织双向路演活动,吸引更多的外界资本助力我市企业高质量发展,配合启迪科服集团在京建立人才信息库、成果信息库、项目信息库,构建更加高效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资源的对接通道。2023年度我县累计通过北京离岸创新中心发布技术需求27项,2024年截止目前已组织企业累计发布技术需求21项,其中昌盛种业、丰宁实业等企业已与中国农业大学对接,四通集团已通过线上召开了河南中科智能装备技术对接会。
四、用好“政企双聘 政聘企用”机制,助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引育
为帮助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实现人才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安阳市出台了《安阳市关于使用人才专项编制实施招才引智“政企双聘 政聘企用”的工作细则(试行)》,开展政聘企用工作,利用事业编制招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派驻企业开展工作,帮助企业缓解人才招引难题,2024年我县已征集到8家企业20条人才需求上报市科技局,下一步安阳市科技局将联合相关部门组织统一招聘并派驻相关企业,充实企业的科技研发力量。
五、开源拓渠引才,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高频次举办引才活动,按照“周周有招聘、月月有专场”的思路,每周四在人力资源市场、每月在欧阳书院广场举办招聘会。大年初三,举办在外博士人才新春座谈交流会,29名滑县籍在外博士、20名优秀企业家共话发展。邀请47名学生参加“逐梦滑州 未来有我--滑县籍高校学子家乡行”活动,推动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突出企业引才的主体地位,分期分片区举办企业人才工作培训会,讲解人才政策和工作方法等,共培训企业276家。举办全县企业人才工作培训班,组织66家企业负责人到郑州大学参加培训,并到长垣市卫华集团、驼人集团参观学习招才引智经验做法,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的人才意识和引才水平。截至目前,全县累计举办招聘会61场,入库企业人才420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0%。
六、多元联动育才,构筑人才培育“共同体”
坚持引育并重,以产业需求为核心,搭建多元化、多层次育才体系,培养更多实用紧缺人才。一是校地合作育才。近年来,滑县县委县政府与安阳工学院、郑州轻工业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全面合作战略协议,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分别在滑县设立教授工作站、特种林产品教学实践基地,探索校地(企)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共育共建共享新路径。同时,用好政策资源,鼓励校企联合育才。今年,河南中科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在我县职专开设订单班,培训技术人才200名。二是创新平台育才。把创新平台作为“三链”融合的重要载体,努力做到建好一个平台,培育一批人才、落地一批项目、催生一批成果。如大潮炭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蒋剑春院士共建先进储能碳材料研究中心,自建立以来,已培养、引进技术人才20多人,申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个,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三是企业自主育才。引导企业持续优化人才发展“小环境”,采取开放灵活、务实有效的育才举措,按下人才成长“快进键”。比如,四通模具对引进人才建立“双师辅导”制度,采用“轮岗轮训”办法,让人才快速成为“专业通”“多面手”。对公司骨干实行“股权激励”政策,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滑县金泰服装聘请专家、讲师到企业开展讲座,举办技能竞赛、技能比武,以赛促学,激励人才成长进步。